玛丽黛佳,在乡村做艺术。你看懂了吗?

凯迪网   2023-08-04 17:51:13

一个618刚结束的时间点上,

一个乡村中,

一座真实的堤坝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大自然中的剧场,

一个阴晴不定的夏日黄昏,

一场山中戏剧。

时隔3年,玛丽黛佳,依旧疯!依旧难懂!

为什么选择在乡村?

这是一场品牌公关活动吗?为什么错峰上线?

这是一场市场营销活动吗?卖货吗?有KPI吗?

有任何产品植入吗?如何关联品牌

哪家agency做的?花了多少钱?

我们也非常好奇,2023已经卷到这个程度了,玛丽黛佳到底怎么想的?这件事到底怎么发生的?谁说服了谁?谁为谁买单?让我们一点点抽丝剥茧...

01.

青山,不是一个普通的乡村。

主动搜索一下不难发现,青山村,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这里作为「未来乡村」,是国家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它起源于2015年,中国第一个乡村水源地保护项目落地于此,而后关注公益可持续、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的个人与团体陆续落户这里。这里因为生物多样性而缘起,最后生长为一种人的多样性,新老村民共同生活、碰撞、交融。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只要你在青山村逗留几日,与村民们有几个回合交谈,就可以非常具体的感受到。

“多样性,是青山村最打动我们的地方;青山村,是我们品牌理念的具象化。”玛丽黛佳创始人崔晓红Masa这样解释品牌选择青山的理由。她还特别解释了「竹子不是竹子不是竹子」这句仿若谜语般文字:对于外来者而言竹子是文人意趣;对于村民而言竹子是经济作物,对于环境保护者而言竹子是入侵物种,对于设计师而言竹子是材料介质,然而每个人胸怀不同的竹,在青山共同生长。”

早在2021年8月,中国服装品牌ICICLE之禾,就把目光投向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的新农村,让2021秋冬秀场的模特行走在田间地头,已经让行业耳目一新。而站在2023年,玛丽黛佳的这一个「自然剧场」,往更远的方向延伸了一步,除了选择了乡村作为场域,创作灵感也源自乡村,创作过程也发生在乡村、观众也被邀请来到乡村见证这一场真实的创造。

02.

不仅做了一个剧场,还做了一出戏。

在来到青山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停留在这是品牌公关活动的一个标题党,而这类艺术项目仅仅是一个品牌冠名的活动。但是来到现场后,很多情况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

「玛丽黛佳自然剧场」坐落在一座真实的堤坝上,横跨宽约100m,斜面长约33m,垂直高度15m。置身其中,实实在在会被这个庞大的露天剧场震撼到。我们其实走入的不仅仅是「玛丽黛佳自然剧场」,也是一个艺术装置《青山时刻》,这是玛丽黛佳邀请装置艺术家钱奕霖、修德旭(嘿黑实验室),根据这个场域做创作的作品。

整个在看过这个剧场的before&after的对比图后,这种震撼感更加强烈。在玛丽黛佳团队成员马哥Margot的描述中,当她第一次站在这个堤坝,荒芜的施工环境,让她一度不相信这个项目可以成立,直到半信半疑地工作了一个多月,看到搭建现场,才确信这件事情可以发生。她说:“这种在做的过程中,才逐渐相信的体验,是在玛丽黛佳工作的日常。“

演出开场前,我们跟随所有观众从舞台顶端,一级一级台阶走向观众席,陡峭的体验渲染着紧张的观演氛围,而后的发生的众多场景,至今都令我们难以忘怀:

走下台阶的过程中,舞者或忽然盯着你的双眼,或用辫子阻拦你和同伴的去路,或把辫子放在你的手心;

坐进观众席,浓郁的火烧云在远方翻滚,近处则是铅灰色的阴云,不确定的气象带来一种莫测的美感;

因为是汛期,观众席下方是水库湍急的水声,铺垫在现场音乐的即兴演奏之下,形成特别独特的音响效果;

观众有机会手持一根线,线的另一头是堤坝上的舞者,故事线就在每个人手中;

其实从进入剧场开始,我们已经逐渐忘记,这是一场受品牌之邀而来的活动。甚至坦白地说,这出玛丽黛佳制作的自然场域肢体戏剧《种籽之地》,即便作为一场售票演出,都是一场十足真诚的独特体验。我们入场前在检票处排队时认识了曼曼,她是居住在上海的玛丽黛佳的粉丝,她说她看完玛丽黛佳官方微信推送后,通过大麦网花了760元购买了2张演出票,带着5岁的女儿一起来看《种籽之地》。演出结束后,她说她自己感到很震撼,她的女儿也看懂了,而且看得很开心。后来我们得知,自然场域肢体戏剧《种籽之地》在首轮3场演出后24小时不到,第二轮3场演出即全部售罄。

03.

做艺术,做产品,都是对「作品感」的极致追求。

也许很多人都问过相同的问题,我们不能免俗地追问创始人Masa:作为一个彩妆品牌,为什么要做艺术?

她回答:“只是在做一件作品而已。其实对于我而言,只要创造,一个剧场、一出戏、一个产品,都是作品。我的角色都是产品经理。”也许,总是局外人把事情想复杂了,非要定义这是一个品牌行为,这是一个营销行为,这是一个艺术,而这又是一个产品教育...而对于玛丽黛佳而言,一切都是围绕着「作品感」这个根,自然而然长出来的。

以这样的视角看,我们也许都把玛丽黛佳看小了,它可能从来就不止是一个彩妆品牌,不止是那个曾经国货彩妆的生意天花板,不止是首个进驻丝芙兰的国货之光,而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执念,一系列关于创造的可能性。所以才能在沉寂3年后,在这样极致追求GMV、ROI的618期间,展现出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定性」。

这种「定性」有多可怕?在创始人Masa的演前谈「Masa的青山客厅」中,她与团队将这个项目定义为「一场真实的共创实验」,分享了团队在青山真实生活的创造历程:

2023.03.07 第1次在青山。2023.04.05 确定「自然剧场」坐落于石扶梯堤坝。2023.04.21 第1次全体主创面对面创作会。2023.04.30 第1次所有团队亲自站上石扶梯堤坝。2023.05.07 终于解决堤坝舞台实现难题。2023.05.08 确认《种籽之地》的主题与灵感关键词。2023.05.18 《种籽之地》初始脚本成型2023.05.21 堤坝舞台开始搭建。2023.05.24 青山青色样数次往返上海与青山终于被确认。2023.06.01 音乐人第1次投入青山采风。2023.06.09 舞者/演员第1轮创排。2023.06.10 概念片拍摄创作会。2023.06.11 为期2天的户外概念片拍摄。2023.06.18 终于等到「青山时刻」经决议成为永久装置的消息。2023.06.19 舞者/演员第2轮创排。2023.06.21 种籽驿站正式落成试运营。2023.07.02 《种籽之地》第一次在青山合成彩排。2023.07.07 《种籽之地》首演。2023.07.16 《种籽之地》收关。

“这是我最近2个月来,第11次回到青山了。”我们在与玛丽黛佳团队的交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对于青山强烈的情感,不仅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织者,也作为核心的创作成员,加入了这场为期4个月,与21名艺术家的共同创造中。我们大大惊讶于,从创始人到团队,真实地在这个村子生活,尤其横跨618筹备与发生期间,这是多么庞大的时间成本!与多么「极端投入」的亲力亲为。

如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极端投入」的艺术项目,玛丽黛佳已经做了13年。

2010年,玛丽黛佳艺术展始于一个办公室走廊里的画展,那时品牌刚刚创始2年,创始人Masa坦诚地说:“起初想法很简单,只是想让那年的经销商大会,不同。”而后,在每一年对「不同」的简单追求中,这个艺术展在形式、预算、影响力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涉及展览、音乐、多媒体、装置、舞蹈、戏剧...每年都是一票难求的盛况,而每年围绕艺术展演的出版物,让这场品牌的艺术实践,向艺术与学术领域都是无法被忽略的存在。而阔别3年后的重启之作,品牌借「玛丽黛佳自然剧场」,首次将这条艺术的脉络延伸向自然之中,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讲述在青山创作历程的过程中,玛丽黛佳团队特别提及:今年6月18日当天,最让他们雀跃的消息是「玛丽黛佳自然剧场」的艺术装置《青山时刻》,终于经过多方面决议,成为青山村的永久性公共艺术。团队成员用很“燃”的状态说:“未来,当我们回到青山村,应该会看到村民在这里纳凉、晒笋干、跳广场舞...我们可以说,我们曾参与过它的创造。”一件永久性玛丽黛佳「作品」的诞生,似乎确实比一个周期内生意的高峰要“燃”得多。

Masa感谢所有在青山为《种籽之地》带来可能性的人们

04.

产品如何植入?品牌如何关联?

去寻求品牌与产品的如何连接,终究是我们本能的职业病,这也是我们在现场最好奇的地方。

实际情况是:除了剧场的定位地址叫做「玛丽黛佳自然剧场」,除了演出名叫做《种籽之地》,与玛丽黛佳最近热卖的「种籽气垫」有两字关系,演出现场没有任何产品的露出,演出过程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植入。Masa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项目如何与产品和销售结合,但如果暂时没有很好的解,就与其让彼此都纯粹一点。先做,一直做。”因而时至今日,艺术项目在玛丽黛佳一直是不设KPI的。

然而真的是没有关联的吗?其实我们看到了玛丽黛佳团队的一些“刻意压低音量”的努力。在青山村远离「玛丽黛佳自然剧场」的另一边,悄悄安放着一座「种籽驿站」,精心布置着各种「玛丽黛佳自然剧场」与《种籽之地》的周边,作为这场这场艺术展演的“引流工具”:

一份「自然剧场」报纸

记录了在青山创作的灵感时刻,探讨了对于“观演关系”的全新探索,娓娓道来这场演出的诞生始末与内在构造;

一组「自然剧场」徽章&明信片

将邀请艺术家在青山记录的影像作品,加以超现实手法,传达“打开自然的想象力"的「自然剧场」之理念,也在每一页背后都记录了为什么;

一杯「种籽肖像」特调咖啡

世界级咖啡冠军和雷,驻地青山村23天,让咖啡资源并不丰富的青山村,多了一杯以种籽与青山为灵感的特调的饮品。

一款「种籽气垫」青山限定版

品牌热卖单品为青山村特别定制了「青山青」,作为一个演出周边,低调地出现;

一系列「不打扰」垃圾带走环保袋

玛丽黛佳团队深受青山村造物原则「对于自然不打扰,对于村民不打扰」感动,思考品牌在乡村发起活动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与艺术家联名创作的「不打扰」主题环保袋,并发起的垃圾带走的行动。

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玛丽黛佳把产品与艺术,用物理上的距离感隔离开,而让品牌、产品并没有以非常强势的姿态介入艺术,而是以谦逊与力所能及的姿态支持艺术;而在官方营销重点上也做了谨慎拿捏,让这款限定款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出现。我们忽然意识到,对于玛丽黛佳团队而言:是先做了一个剧场,先做了一出戏,然后再做了一款产品和物料作为艺术周边,来加持公众参与艺术;而不是像大多数品牌的做法,先为了出一套限定产品与系列周边作为生意增量,然后去寻找一个艺术IP或者活动加持。

而这种“谜之操作”的结果呢?后来我们得知,虽然低调上市,却因为「种籽气垫」长久的好口碑,与限定色彩带来的新鲜感,「种籽气垫」青山限定版最终于上市14天内全部售罄,共计7万组。虽然这是一个不设置KPI的项目,但得到的仿佛是个不错的GMV。

其实这件事玛丽黛佳不是第一次做,2021年9月,玛丽黛佳合作了舞蹈剧场《大饭店》,为其定制了联名角色口红周边。虽然这出戏在演出领域算得上小小火爆,但相比于大多数品牌选择的“大IP”都实在是太微不足道,这样的选择效率不符合大多数品牌的商业逻辑。这种玛丽黛佳式的反常识逻辑,也许就是玛丽黛佳对于生活方式的执念,以及创始人Masa“推动艺术进入生活”的日常实践。

这一切都在说:玛丽黛佳,真的不急。也许,当我们抛开在这个行业里很多既定的预设,玛丽黛佳并不疯,也很好懂,只是一个单纯追求「作品感」的品牌,她是最符合这个本真商业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