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起草《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9年10月,证监会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买方投顾业务正式启动。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基金投顾”指向客户提供基金投资建议,辅助客户做出投资决策或者代理客户做出投资决策的经营性活动,其中,在客户授权范围内,代理客户做出基金品种、数量、买卖时机决策的,为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
(资料图)
在近四年的试点实践中,基金投顾业务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诸如重投轻顾、产品化等问题。随着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投顾业务将有望正式转为常规业务,并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加强投资监管,回归服务本源,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财富管理选择。
基金投顾业务有望“转正”
具体来看,规定共四十条,主要内容包括沿用试点期间对“投资”活动的规范原则、强化对“顾问”服务的监管、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补齐监管短板等方面。
数据显示,自试点启动至2023年3月底,共60家机构纳入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其中包括25家基金公司及子公司、29家券商、3家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3家银行。基金投顾服务资产规模达1464亿元,客户总数524万户,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4%,具备了自试点向常规化业务转化的基础条件。
国信证券认为,考虑截至2023年5月底,当前我国公募基金规模约27.2万亿元、基民超过7亿人、权益类基民约1.85亿人,当前基金投顾尤其是管理型基金投顾规模仍处发展起步阶段。
而随着规定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投顾业务将有望正式转为常规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我国深化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推动财富管理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利率下行、“房住不炒”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居民财富在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这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财富管理选择。
加强投资监管扩大可投范围
资产配置是投顾服务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过去,投顾业务的资产配置以基金研究为主,存在着一些配置逻辑离散、配置技术单一等问题。同时,由于公募基金以相对收益为考核目标,底层资产和投资策略趋同性较高,将产品池局限于公募产品时,投顾的策略表现分化不大。《规定》征求意见稿,沿用试点期间对“投资”活动的规范原则,加强对投资环节的监管,资产端扩大可投资资产范围。
《规定》征求意见稿优化风险分散度要求,放松单一产品限制,限制范围聚焦于管理型基金投顾。根据《规定》,对于单个客户,持有单只基金不超过其委托资产的20%,豁免范围扩宽至货币市场基金、宽基指数及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养老目标基金、基金中基金产品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品种;
对于单个基金投顾机构,新规要求所有管理型客户配置单只基金不得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50%,货币市场基金、开放式债券基金不超过20%。此前是要求单一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下所有客户持有单只基金的份额总和不得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20%,持有指数基金的份额总和不得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30%。
可投资资产范围还进一步扩展至私募。中信证券指出,《规定》征求意见稿一方面将底层产品类别扩充至私募产品,投顾机构得以通过如CTA、宏观对冲、量化指增等更加灵活的策略产品,发挥自身专长提供差异化服务;另一方面也给出了相较公募基金更加严格的比例上限。此外,征求意见稿也力争引导基金投顾服务于满足居民多样化养老需要,为未来养老金融纳入预留空间。
回归服务本源重视需求匹配
投顾,顾名思义,投资和顾问是一体两面。投资旨在达成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获取收益。顾问则旨在帮助客户完成需求和策略的匹配,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在此前试点实践中,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存在部分机构重投资轻顾问的现象,或者将投顾业务产品化的问题,成为投业务发展中受人诟病的地方。
针对这些问题,《规定》征求意见稿细化明确投顾业务环节,对全流程客户服务提供指引,引导机构重视“顾问”服务内涵。
《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投顾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业务流程,包括宣传推介、客户招揽;客户适当性管理;服务协议签订与管理;基金研究、尽职调查、评估、出入基金备选库审议;生成、调整、提供、执行基金投资建议;持续服务;收取各项费用;信息披露;客户回访和投诉处理;业务了结、授权解除等十大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指引,引导投顾机构开展全流程客户服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未来监管的基本方向。
此外,规定还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强化信披义务,加大持有人利益保护。对客户适当性管理重视程度大幅提升。针对市场存在投顾服务“产品化”倾向,《规定》征求意见稿强调回归“服务”本源,着重强调基金投顾机构应当根据客户情况匹配服务,在了解客户情况前,不得展示基金组合策略,在实施匹配前,不得展示历史业绩。配合适当性管理,对于宣传推介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对信披内容新增大量细节,对及时性提出要求。加大投资者信息保护等。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