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社区藏着这样一个宝藏小院——“阳光小院”,庭院虽小,内有乾坤,党建引领志愿红,为民服务践初心。他们迈着“阳光步伐”,展示“阳光担当”,让“阳光理念”深入人心,让“阳光服务”激发自治,让“阳光生活”共建共享。
党员汇聚“微力量”
(资料图片)
西坝河西里社区24、25号居民楼紧邻北三环,共有178户。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曾面临院落陈旧、设施老化、管理不足等普遍问题。如今,这个小院干净整洁、文明有序,是西坝河西里社区的标杆楼院,被称为“阳光小院”。
如此变化得益于小院党支部——西坝河西里社区第五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他们整合党建资源,发挥骨干作用,吸纳优秀人才,成立阳光小院志愿服务队。其中,最为代表的有肖桐燕、张金明、尉明、赵荣君几位骨干。
支部书记肖桐燕,阳光小院的“大家长”。群雁高飞头雁领,肖桐燕书记带领党员群众,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态度为居民服务。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居民的大事小情,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大到车位设置、垃圾分类、环境秩序。
楼长张金明,居民心中的“万能管家”。发挥自身专长,为行动不便老人免费上门剪发;多番调解,热心解决居民烦心事;积极收集民情,打造特色楼门文化,全程跟进施工,助力实现楼道华丽蜕变。
党员尉明,居民口中的“守护神”。作为小院治安巡逻组的一员,发现形迹可疑人员,及时上报社区民警,保护小院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同时又是小区净化环境的“清道夫”,每天雷打不动,凌晨五点拿着扫帚抹布清扫楼道、擦拭橱窗,维护环境秩序。
党员赵荣君,居民眼中的“和事佬”。邻里之间产生矛盾,她第一时间上门平息化解,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动员居民齐参与,培育调解议事骨干,让问题在院内化解。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党支部的感召下,小区居民纷纷加入志愿队伍,为小院增色添彩。“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阳光小院志愿服务队以此共勉。
精耕细作“责任田”
一个小院就是一块“责任田”。阳光小院志愿服务队依托香河园街道“六微”治理模式、“街统格办”机制,结合小院实际特点,建立了“六五五”工作法,实现人在院中行,力在院中聚,难在院中解,情在院中结。
“六”即组建志愿者单元格委员会。形成共建共治、治安调解、公共卫生、社会福利(老龄)、文体教育、物业管理六个工作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力促小院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理、有人做。
“五”即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开展全心为民、热心助民、悉心便民、愉心乐民、丹心惠民的“五心”服务,切实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落到深处。
“五”即制定“五方协同”工作机制。小院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单元格委员会、物业企业、物业管理委员会、小区居民五方力量,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探索自治“微模式”
实现“党建+人才”双核驱动。依托街道“一五一十”社会动员微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和服务优势,实现以党员带头建队伍、支部协同聚合力、党群议事解民忧的自治方式,让老旧小院变成幸福港湾。
建立“线上+线下”双向议事。依托居民议事厅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议事协商规则,规范“集、议、决、督、评”工作流程,推动楼内事楼内解决。同时,探索发展指尖议事。发挥居民微信群纽带作用,发起金点子、征集令、诉求箱等议事活动,集合居民建议及实际需求推进微创享,推动楼院问题自治。
整合调配多方资源。通过家门微服务、楼门微自治、网格微创享、小区微动员、社区微营造、全域微更新等方式,联动调配多方资源,制定便民服务菜单,实现居家式点单,打通主动治理的“神经末梢”。
办好居民“小微”诉求。从小事入手,在细微处用力,建立上情下达、下议上递渠道,召集骨干力量,走动式议事,拉近邻里距离,摸清楼院“微心愿”。
至今,小院围绕“垃圾分类”“居民公约”“邻里守望互助”“小院惠民工程”等主题开展议事协商20余次,解决居民诉求30件,先后增建小区停车位2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7处、充电桩10处,改造雨污管网10余处,就地化解矛盾纠纷60余件,真正做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阳光小院”社区治理项目在街道“一五一十”社会动员微治理工程的带动下,强化党组织领导,完善自组织运行,优化整合多方资源,立足“小院落”,融入“微服务”,守护“大民生”,为小院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让“阳光氛围”滋润小院万物。